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治疗方法 > 国医大师葛琳仪辨体辨病辨证三位一体,
国医大师葛琳仪辨体辨病辨证三位一体,
国医大师葛琳仪教授治疗脾胃病时法宗《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以“精气(阴阳学说)”为基础,参《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指出脾胃病中精气互根互用及对立制约的关系,阐明脾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演变特点,具体诊治思路归纳为3点:①注重调畅气机,形神共治;②正本清源、补虚泻实,立清疏、清化、清利、清养治法;③根据具体病情辨体虚实,灵活施治,集辨体、辨病、辨证三位一体。今举此例,特以说明。
案例
验案举隅
患者某,女,52岁,因“胃脘部胀痛反复,伴嗳气反酸、灼热感,时有汗出,大便不成形,每日4~5次”于年5月23日就诊。
刻下:情绪不佳,上述症状加重1周,形体中等,纳寐尚可。舌淡,苔根薄白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虚湿阻。治拟清化,疏肝和胃,健脾化湿。
处方:黄芩10g,蒲公英15g,厚朴16g,紫苏梗12g,白芍16g,佛手10g,娑罗子12g,木香6g,浙贝母10g,海螵鞘(先煎)10g,煅瓦楞子15g,炒扁豆15g,六神曲15g,穞豆衣15g,瘪桃干15g。1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年6月6日):药后好转,偶有反酸,大便1天3次,自汗略缓解,眠一般。舌淡,苔根白腻,脉细滑。拟原意加首乌藤15g、柏子仁12g养心安神。14剂续进,煎服同前。
三诊(年6月20日):胃脘作胀好转、灼热感基本已除,大便1天2~3次,守方续进半月而愈。
按:
此胃脘部胀痛反复,伴嗳气反酸、灼热感,大便不成形,情绪诱发,证属肝胃不和,脾虚湿阻。患者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脾胃运化受制,故有胃脘部胀痛反复,伴嗳气反酸;湿阻内生,乃至大便不成形,舌淡苔根薄白腻,脉细滑,故予以白芍、佛手、娑罗子、木香、炒扁豆,疏肝和胃健脾为先。湿阻郁结于内,郁而化热,故胃脘部灼热感,佐以清热消导,予以黄芩、蒲公英、六神曲清热化湿,共成清化之法,酌加浙贝母、海螵鞘、煅瓦楞子制酸,穞豆衣、瘪桃干敛汗对症处理,患者肝气得疏,胃气得降,脾气健运,湿浊得化,症状自缓。
文章内容来源:徐素美,陈鑫丽,张烁.国医大师葛琳仪论脾胃病病机演变特点及其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36(08):-.
《全球中医药论坛第一季,暨不孕不育名医名家论坛系列》欢迎您来参与
全球中医药论坛是一个独立且非营利性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的宗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