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疾病常识 > 饭桌上经常被唠叨的俗语,是不是都该听
饭桌上经常被唠叨的俗语,是不是都该听
???从小到大,我们的上一代总是在耳边念叨一些饮食俗语,我们不以为然,总认为其中的很多经验“没道理、不科学”,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些俗语里不乏一些健康金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扒一扒,哪些靠谱的饮食俗语,值得我们念叨给下一代听。
“多吃咸盐,少活十年”靠谱指数:★★★★★
这句话虽然吓人,但很有道理。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不超过6g的盐,过高的盐摄入会大大增加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为什么多吃盐就不利于健康呢?简单来说,如果吃多了盐,身体里渗透压升高,我们的身体为了维持渗透压稳定,就会提醒我们喝更多的水,这就是所谓“吃咸了叫渴”。水分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一次两次没有大碍,但时间长了,会对我们的身体维持血压平稳的机制造成负担甚至损伤,对血管、心脏和肾脏等脏器的负担都会增加。
那口重、又经常外食的小伙伴们该怎么办呢?
出门点菜,强调清淡少盐(虽然有时并没什么用),服务员或许会满足你的要求。
慢慢减少盐的摄入量,对清淡口味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做菜放酱油不放盐,放盐不放酱油
盐少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菜不香不好吃”。这时怎么办呢?可以尝试用其他调料:大蒜粉、黑胡椒粉、洋葱粉、五香粉等增加香味,用其他办法安抚你的味觉。
都说少吃盐,可有时候放盐量不好控制,手一抖就多了怎么办?一个小方法:把食盐兑成盐水,用量会更好控制。
“饭前一口汤,赛过良药方”靠谱指数:★★★★☆和吃饭喝水一样,饭前喝汤曾经被人质疑——是否会“稀释胃酸,影响消化”?其实进食时摄入一定的水分,不仅不会有碍胃酸浓度,还能促进消化,防止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喝汤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肠胃的蠕动。
其实,汤的“健康”的一面,就是它营养浓度低,减少了总能量摄入。汤中有大量的水,它能将能量稀释,让我们在较少的整体能量摄入的前提下,增加饱腹感。同时,喝汤也能放慢你的进食速度,避免吃饭过快导致摄入过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教授芭芭拉罗斯发现,给学生喝鸡肉大米汤,相比于达到同样饱腹感、同样食材做成的米饭炖鸡肉,总卡路里摄入量少了高达五分之一。美国一项以两万人为基础的研究也发现,喝汤多的人更容易减重,腰围也更容易减小。而且,喝汤多的人通常有更好的饮食习惯;相比于不喝汤的人,他们摄入更多的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摄入更少的能量和脂肪。
这个时候,难免有小朋友跳出来说:“汤能减肥!我们快去喝汤!”,但往往事与愿违。
汤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很多汤的营养成分不怎么样。换句话说,你用汤来抵掉一部分别的食品,这是好事儿;你要把汤当主食,那就有问题了。很多汤品,之所以被称为“有营养”,大多是因为其中的食材,而并不是汤水本身。那么,如果我们刨去食材,单独看汤水,里面除了水,还剩下什么呢?很多又腻又咸还晶莹剔透的汤品,经过这么一番筛选,基本只剩下3种物质:淀粉、脂肪和盐。这些汤品,基本没什么减肥优势,喝下去不长肉就不错了。当然,汤水里面也许还有些少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和氨基酸,但相比于食材本身没有“炖出来”的营养物质,汤水里那一点可怜的营养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当然,把食材炖烂在汤里就另当别论)。
饭前喝汤能够增加饱腹感——这里说的是少油少盐的清汤。如果高油高盐的肉汤、浓汤,比如奶油玉米浓汤之类的,则反而不利于控制能量摄入。
那么,喝汤到底该注意什么?
汤最好在吃饭之前喝,而不是饭后“喝汤遛缝儿”;
外食的油腻汤品:多挑肉菜、少喝汤水;
在家炖汤,就可以通过少放油、少放盐、少放淀粉,来充分发挥“汤能减肥”的优势;
温度也挺重要,过于冰凉的汤容易刺激肠胃,导致胃肠痉挛;温度过高则要小心灼伤消化道。
或者更干脆地概括:“饭前喝清汤。”
“原汤化原食”靠谱指数:★☆☆☆☆这个“原汤”并非特指我们烹饪食物所用的“同一碗汤”,而是指面汤。
有些人认为,这句话之所以有道理,是因为面汤中含有的淀粉酶、淀粉水解产生的糊精以及溶到汤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可以帮助消化。但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淀粉酶,会在“煮面水”的高温洗礼中失去活性;而糊精只有是淀粉部分水解的产物,本身并不能帮助消化淀粉;至于那些水溶性维生素,不耐高温不说,本身也不具有助消化的功能。
“原汤化原食”,基本喝的是种感觉。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靠谱指数:★★★★★很多人吃完饭喜欢靠在办公椅上打饱嗝,或者歪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手机。其实,与其饭后让身体休息,饭后散步对身体更加有益。
饭后如果立即剧烈运动,食物在工作繁忙的胃里左右上下来回颠簸,容易造成胃痛或呕吐,但散步就另当别论了。和剧烈运动时的强烈颠簸不同,饭后舒缓地走路可以辅助胃部蠕动消化食物,还能帮你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缓冲血糖升高和脂肪与能量的积累。
德国研究者安德里亚·弗兰克(AndreasFranke)等人发现,饭后散步虽然不能缓解病理性的消化不良,但能够帮助胃排空和消化,比咖啡等饭后饮料更加有效。除了促进血液循环和提高睡眠质量,饭后散步还能有效帮助中老年人控制饭后的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人也是个不错的建议。
那么什么时间散步,散步多久呢?有研究表示,饭后立即开始散步,比饭后等一个小时再散步更能帮助卡路里消化和脂肪代谢,最佳时间只需要15分钟。大家千万不要为了看电视,浪费了饭后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哟!
入秋之后,杭城傍晚超凉爽,饭后不如去散散步吧。
“三餐不过饱无病活到老”靠谱指数:★★★★★“吃得饱”听上去很幸福,但经常吃得过饱其实挺痛苦。饮食过量容易导致下食管括约肌不能正常工作而“呕酸水”——即胃食管反流;除此之外,还会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或者出现拉稀、头晕和脸色苍白。腹胀如果压迫到膈肌,还会导致呼吸急促,如果晚饭吃得多也会影响睡眠。还有一个道理不用我说:吃得太多,会长肥肉的啊!
如果你觉得,“吃饭不吃饱”很困难,不如尝试下面一些方法:
饭前15分钟喝些水或汤(-毫升);
吃饭不要急,放慢速度;
尽量选择消化较慢的全麦和粗粮;
吃不完不要拼,还可以打包回家哟!
我们常说的吃饭吃八分饱,就是这个道理。
“饥不择食”靠谱指数:★★★★★说完“饱”,我们再来说说“饿”。这就说到了节食。节食的危害很多,除了增加营养不良等风险,对于减肥人群来说,甚至有可能患上暴食症。
为什么节食不能减肥呢?简单来说,如果你长期节食,你的大脑就会觉得:“难道身体处于饥荒状态?下次吃饭一定要猛吸收!”饥饿会带来愈演愈烈的饥饿感,让你越吃越多,对能量的吸收也越来越好。如果出现了饮食障碍,即“胃饱了,心还不饱”的状态,你会对高油、高盐、高糖、高能量的食物食欲大增,这样非常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如果你长期节食,饥饿会带来愈演愈烈的饥饿感,让你越吃越多,对能量的吸收也越来越好。
“萝卜青菜保平安”靠谱指数:★★★★★如果问我,这世界上有一类食物,能让你想吃多少吃多少都不会长胖,那恐怕就非蔬菜莫属了(高油高盐烹饪的蔬菜除外,淀粉含量丰富的块根、块茎除外)。蔬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和水,还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卡路里很低。如果你是个不得不经常外食的上班族,大鱼大肉的间隙多点几道蔬菜吃,不仅可以增加饱腹感,还能增加纤维的摄入,防止便秘。可选的蔬菜那么多,选择障碍怎么办?
对于蔬菜,我们的原则是——换着花样吃!五彩斑斓地吃!有些人总喜欢吃某一种,忽略了其他营养又美味的蔬菜。不要抱怨蔬菜很难吃,想要营养又好吃,关键还是看厨艺。只要咱们手艺好,蔬菜也能让我们欲罢不能。
说到怎么烹饪蔬菜,小伙伴们请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生吃蔬菜最健康?
答案是:不一定。对于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蔬菜,如彩椒、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等,生吃确实可以防止在维生素C在烹饪过程中的流失;但合理的烹饪可以让植物纤维软化(MatrixSoftening),还可以辅助蔬菜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如番茄胡萝卜等,经过加工后会更好吃,更营养。
那么第二个问题:最佳烹饪蔬菜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些富含水溶性维生素的蔬菜,经过水煮,会丧失25%甚至更多的维生素,但却更好地保留了油溶性维生素(如红薯中维生素A)。对于青椒、西兰花等蔬菜,大火快炒、蒸、烤等方式可以避免维生素C和B的流失。或者你也可以把它们做成汤喝掉。有研究发现,短时间微波烹饪也能够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中加入些酸性物质(柠檬汁或醋)也能更好地防止酶将维生素C分解。
炒菜和外国来的新吃法“烤蔬菜”既能保证水溶性维生素的保留,也可辅助油溶性维生素的释放,但也许会让你摄入较多的不健康油脂,过高的温度也可能破坏蔬菜中15%左右的维生素C、泛酸、硫胺素和叶酸。
烤蔬菜味道也是不错的,不过要注意少油少盐。
说实话,针对同一种蔬菜,如番茄,不同的做法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可能也有所差异:生吃能吃到更多的维生素C,但加热却能更好地释放其中的番茄红素。对于同一种蔬菜,偶尔变换一下烹饪方法,收获更多的营养物质的同时,也能让你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美味。
(来源:果壳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