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病情诊断 > 名老中医话胃炎十七清热消炎治胃热
名老中医话胃炎十七清热消炎治胃热
胃炎总是本虚标实之证,标实的因素无论气滞还是湿阻均可化热,本虚的阴虚也可生内热。
食积、凝痰、停湿驻留,可导致胃气不降,阳气不升,壅而化热,则生郁热;
气滞不畅,也可郁而化热,继而化火,
脾虚升降窒,谷气不行,亦可壅而化热,壅热引动肝胃相火。
胃炎之胃热、胃火临床症见口干、口苦,泛酸嘈杂,口气秽浊,腹部灼热,便干不畅,脉滑等。
证属实热,舌红,口干,便秘,,腹胀,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根据《内经》:“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浊气在上,则生慎胀”。《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胃宜降则和”。认为慢性胃炎以热象多见,拟用泻心汤为主加减运用治疗本病。
对慢性胃炎来讲,由于肝胃关系之密切,肝木克胃之平常,胃热这证,多与肝郁化火为常见,清热法就要清肝火了。
浅表性胃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痛、腹胀、口苦、暖气、泛酸、嘈杂或伴胃脘灼热,多以热为主(口苦、泛酸、嘈杂、灼热)。舌脉表现亦以热占多数,如苔见黄腻、薄黄,脉象多见弦数或细数。
胃镜下,患者多有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改变,亦与热相关。
治当行气清热、调肝和胃。
常以柴胡、白芍、香附、苏梗为主,疏调肝胆气机,使木达则土安。胀甚者加八月札、佛手、香椽皮、厚朴之品,以理气止痛、宽胀除痞;痛甚者加九香虫、延胡索,以理气活血;清热和胃则用黄芩、连翘、黄连之类,以清泻阳明,使热除胃安;泛酸者加锻瓦楞、牡蜗等;
糜烂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以肝胃郁热型、脾虚胃热型为多见。
糜烂性胃炎治在清肝泄热,清肝是清肝之郁热,常用左金丸、柴胡、黄芩、木贼等。泄热是通泄胃热,如用黄芩、黄连、蒲公英等清泄胃热,对胃气不降与腑气不通者,则要采用通泄之法,如用川厚朴、枳实、大黄、代赭石等。
浅表性胃炎宜健脾清胃,多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健脾清胃,升清降浊。偏胃热者去干姜,重用芩连,偏脾虚者减芩连量,稍加干姜量。其中芩连易苦寒化燥,导致便秘,故易白花蛇舌草;
提到热,就会想到炎症,想到感染,想到病毒、细菌之类致病微生物。胃炎之热,就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这是中西医观点的碰撞与结合。
慢性胃炎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不典型增生,均为邪毒内蕴所致,故治疗上定要袪除毒邪,常用药物有蒲公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川连。
清热药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不同,对胃炎之用,要注意清热不伤中。
清胃热常选鱼腥草或蒲公英30克,或用小量黄连以清之。常云鱼腥草、蒲公英味苦而不过寒,清胃而不伤中,既能清热健胃,又能化湿,是治疗胃病之佳品。
黄连及蒲公英确能消炎健脾,只是黄连苦寒宜少用,公英淡寒可多用,不必拘泥苦寒败胃之说。
黄连量少可以健胃,量多则必然败胃伤阳,一般用量3~4.5g,如果脾胃虚弱较为明显,湿热也较重,则可用酒炒黄连。
常用蒲公英、连翘、左金丸、黄芩、柴胡、虎杖、浙贝母以清解郁热。
尤其喜用蒲公英,其常引《本草新编》之说,“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也。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此药有轻泻的作用,用量一般为30g。
连翘最常见的是清热解毒的中药,主治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斑疹,丹毒,瘰疬,痈疮肿毒,急性肾炎,热淋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连翘气芳烈而性清凉,故凡在气分之郁热皆能已之”。保和丸用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本草经疏》以为“东垣用以除血结气聚,丹溪谓该药可除脾胃湿热”。可以认为,连翘清三焦郁热,同时兼祛血气壅结。
口苦用柴胡、黄芩清热透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有小柴胡、半夏泻心汤方意。用之肝胆郁热、中焦湿热偏重者。
蒲公英、虎杖兼有通便作用,用之阳明郁热、大便不畅者甚为贴切。
泛酸嘈杂者,多为郁热,常用浙贝母,张景岳言浙贝母“性味俱厚,较之川贝清降之攻,不啻数倍。又解上焦肺胃之火”。同时,浙贝母有化痰作用,同煅瓦楞、乌贼骨、白螺丝壳配伍也可制酸护膜。
总以清化和降为大法,药宜苦辛兼用,苦降辛通,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尤其推崇使用温胆汤,并合用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浙贝、黄连、吴萸、甘草;
清热时须防苦寒伤胃,需用黄芩、黄连、蒲公英等苦寒清热之品时,必佐以干姜、吴茱萸、良姜等温中之品,以防苦寒太过,损及中阳。
对泻心、左金等寒热并用之方甚为推崇,谓之为良方。
用清热药味数少,药量亦较轻,即不过用苦寒,这样反而效果较好。若以慢性胃炎有炎症而重用苦寒,治疗会适得其反。
常用黄芩、黄连、龙胆草等。对于“苦寒败胃”,不宜于胃炎说。他认为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以龙胆草为例,一般将其作为清泄肝胆之火药应用,常忽视其健胃有良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
清热法可为治疗胃炎的基本治法,热有多种状况,治当灵活运用。每证型,每阶段都可应用。
胃热分为八个证型论治。
单纯胃热证,主要症状为胃脘或胸骨后灼热疼痛,嘈杂,,口渴喜凉饮,,知饥而不欲食,食后痛增,时有反酸嗳气,大便干结。舌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数。胃镜见胃黏膜充血肿胀或伴糜烂,易出血,红白相间,可见丝状血管网,呈花斑样改变。治以清胃热,用基本方清胃止痛汤,药用黄芩10g,生地榆24g,乌贼骨18g,延胡索12g等;
对肝郁气滞胃热证,以基本方合四逆散加减;
脾胃虚弱胃热证,以基本方加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8g,砂仁5g,半夏10g,炙甘草5g;
阴虚胃热以基本方加沙参20g,麦冬、玉竹各12g,冬桑叶10g,生地15g,白芍12g,甘草5g;
脾湿胃热证以基本方加藿香20g,厚朴、半夏各10g,赤茯苓20g,,苍术、白芷、苏梗、陈皮各10g;
痰浊中阻胃热证以基本方加陈皮10g,姜半夏12g,茯苓20g,炙甘草5g,枳实8g,,厚朴、苍术、白术各10g;
胃热气逆证以基本方加陈皮、半夏、炒竹茹各10g,枇杷叶15g,柿蒂、代赭石各20g,党参12g,炙甘草5g;
瘀血内阻胃热证以基本方加蒲黄、炒五灵脂各10g,白芍15g,三七(研末冲服)5g,丹参20g,当归10g,大黄6g。等。
胃炎若见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宜通腑泄热。药用黄连、黄芩、酒大黄、栀子、枳壳、槟榔、香附;
若胃热口渴,舌红少津,宜清泻胃热。药用石膏、知母、黄芩、栀子、枳壳、佛手;
若胃痛因寒而发,表现寒热错杂,舌红苔黄,宜温清并调。药用吴茱萸、黄连、山栀子、荜澄茄、香附、苏梗、半夏、木香;
若痰热互结,舌苔黄腻,宜化痰清热。药用黄连、瓜蒌、半夏、竹茹、黄芩、枳壳、大腹皮、佛手;
若胆热犯胃,胃中胆汁返流,宜降胃清胆。药用柴胡、黄芩、郁金、半夏、竹茹、香附、大腹皮、枳壳。
治疗慢性胃炎,以“清”法为要,贯穿始终,临床常用药如黄芩、蒲公英、石菖蒲等。
对肝气郁滞,脾虚失运,胃气壅滞者,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为甚,疼痛连及胸胁,食后尤甚,打嗝或矢气则舒,纳呆便溏,或有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苔薄或腻,治当疏理气机,调和肝胃,药用黄芩、蒲公英、石菖蒲等清热,柴胡、郁金、制香附、广木香、佛手、玫瑰花、代代花等疏肝,且疏肝不忘理脾,用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枳壳等,当然,具体病人还要随证加减。此之谓“清疏”;
对于脾虚湿滞或湿热中阻者,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自觉胃中灼热,嘈杂,口干或苦或黏,纳呆恶心,大便黏腻不爽,舌红或淡胖苔厚腻或白或黄,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助运,在黄芩、蒲公英、石菖蒲等清热的基础上,化湿常用川厚朴、苍术、苏梗、佩兰、草果、薏苡仁等,健脾助运常用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炒扁豆、焦六曲等,并佐以佛手、陈皮、木香、枳壳等理气之品;
对于胃中湿热内蕴而以热为主者,临床表现为胃中灼热疼痛,口苦口臭,或口舌生疮,嗳气泛酸,易饥不食,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腻,治疗不主张大量使用寒凉药,因其非但不能折其热清其火,反而易败胃气,犯虚虚实实之戒,当在清的基础上,保持大便通畅,使气机通畅,邪有去路,用药在黄芩、蒲公英、石菖蒲等清热的基础上,通利大便以泻热通腑,常选用生地、麦冬、玉竹、何首乌、天花粉、鲜石斛、制黄精等养阴生津润肠药标本兼顾,而不用大黄、芒硝等峻烈之味,恐下之太过,反舍本逐末,耗气伤阴。
对于气阴不足,临床表现为脘腹隐痛不适,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干呕,大便或溏或结,舌淡嫩,苔少或薄腻,平时调理应以益气养阴为主,湿热缠绵,邪难速去,炎症持续存在,也应兼顾,清热化湿通利之法仍在所难免。法用清养,寓“补而不滞”,“滋而能通”之意。补气多用太子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佛手、焦六曲等平补之味及理气消导助运之品,滋阴润燥多选用生地、沙参、麦冬、玉竹、鲜石斛等甘凉濡润,滋而不腻之品。
祛邪与扶正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权衡二者是中医医生的功夫,也是形成不同中医学派的基础
重通降,祛邪助运,认为如果拘泥于其病程缠绵,气阴不足之象,以益气扶正为主,则不但正不得复,且更增邪气滞塞,胃气壅满,犯“虚虚实实”之忌。本着祛邪的原则,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是重用清热解毒、祛湿活血、抗癌防癌之品,如半枝莲、蒲公英、蛇莓、蛇舌草、苦参、芙蓉叶、石见穿、龙葵等。
清热是一治法,在胃炎的治疗中或单独应用以治疗单纯的热症,或胃火,或肝火。但临床实践中单单的实热已经很少见到,尤其是慢性疾病、慢性胃炎总是湿热、寒热的,或有胃阴不足,所以清热之法就是慢性胃炎治法中之一种,处方用药中之一个方面。临床运用清热治疗胃炎,抓住要害,合理巧妙选方用药,定要显效。
-----------------
长义堂中医*健康*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