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治疗方法 > 拿80的胃换30斤体重,切胃后的年轻人
拿80的胃换30斤体重,切胃后的年轻人
11月6日,据新京报报道,数据显示,年,中国有超过一万人选择在全国各地踏上切胃的手术台上,而在这些接受减重手术的人群中,女性占了超过七成,年龄中位数为31岁。
做完切胃手术后,患者只剩下一个垂直的、香蕉状的小胃,容积80毫升,比一瓶养乐多还少五分之一,刚刚做完手术的人甚至两个月都在吃流食,喝水都反酸、烧心,一个鸡蛋就是胃能容纳的一次性全部进食的量。有人问,这样真的值得吗?
偏见:“肥胖”似乎成了原罪
一直以来,肥胖好像是不能被容忍的存在。因为胖,他们受尽冷眼,不被重视。因为胖,他们被人肆无忌惮的羞辱,“胖”似乎是他们的原罪。
33岁的臧大姐二百多斤,结婚三年没有孩子,于是邻居嘲笑说她丈夫是娶了头老母猪,不能生孩子,甚至骂她会“断子绝孙”。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骂着:“胖成这样你还好意思活着?”“你要是一头猪可能都被卖好几回了。”
网红主播孙一冰从17岁开始整容,经过13次手术,终于从斤变为95斤,整过鼻子两次,下巴两次,太阳穴一次,抽过脂,切过胃,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
不久前,她上了《演说家》的舞台,在演讲中称因为自己长得丑,上学时同学都以嘲笑她为乐,老师还曾侮辱她“长这么丑还不好好学习”。她听说吃洗衣粉会发烧,发烧就不用去学校,于是就在家吃洗衣粉。
虽然知道一些人对“胖”的偏见有多深,但不加掩饰的恶意仍旧令人震惊。他们只是胖而已,又不是杀人放火,怎么就该死呢?本身“胖”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就够大的了,而外界的歧视无疑是一把伤人的刀。
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除了像臧大姐、孙一冰因肥胖而备受歧视的人需要做减重手术以外,还不乏一些追求骨感美的女孩,体重只有一百斤出头。
24岁的郑州女孩张月下定决心要去做切胃手术,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减重。年9月,那时候她重67.5公斤,高1.63米,而BMI(身体质量指数)还没有达到27.5的手术标准。她担心自己不够胖,怕医生拒绝手术,因此专门把自己吃胖了2.5公斤。
21岁的白霖是音乐剧表演与创作专业的学生,身高一米八七,体重斤,由于身高原因,白霖其实算不上胖,但他依旧想做切胃手术,动力便是想成功录取艺术院校。
为了让自己做好踏入这个圈子的准备,白霖在几年前便走进几乎全是女生的美容院,做了开眼角的手术。真正把白霖推到快速减重这条路的,是考研。
“好的艺术院校就那么几所,时间紧任务重,我害怕研究生面试会卡样貌和体重,便动了走捷径的念头。”白霖做手术的决心非常强烈。
代价:胃的容量比一瓶养乐多还少五分之一
那场长达四个小时的手术,让白霖失去了接近80%的胃,他的胃会变成香蕉模样,容积80毫升,比一瓶养乐多还少五分之一。
“我每天都打不起来精神做自己该做的功课,连吃饭、上厕所这些基本生活需求也都降到了最低频次。”做完手术的白霖只能吃一些汤汤水水,当他想多吃一点维持体力,那个残留的小鸟胃却容不得太多的食物进入,总是原路返回,逼得白霖直呕吐。最多的时候,一天吐5次,看到马桶,白霖现在就能回忆起从嗓子深处涌上来的酸味。
艾美丽也有着同样的经历,早上8点,她会先小口小口地吃一个鸡蛋,这是目前她的胃早上能容纳的一次性全部进食的量。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她边工作,边“吃两口歇一会儿”地吃掉一片吐司面包,吃得太快则会食道返流,导致呛咳。
有时候,代价远远比想象的还要沉重。比如年8月,大连一名男子就为一场失败的切胃手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术后他出现了高烧、抽搐等症状,术后第五天便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
对症:肥胖所带来的并发症
8月11日,娱乐圈著名经纪人杨天真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过几天就要做切胃手术了,尽管对这样极端的做法,网友颇有微词,但其实背后是杨天真6年的糖尿病史和并发症出现带来的种种问题,而最终选择手术。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肥胖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不单单是指形体问题,而是会真真切切的会诱发导致骨关节、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此外,早有医学研究证实,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甚至排在第一位。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版)》主笔之一、广州医院医生王存川举例,在4年,瑞典一项对照研究发现,减肥术后2年糖尿病缓解率高达72%(常规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组仅21%),10年后糖尿病缓解率仍有36%(常规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组仅13%)。减肥手术治疗效果已经优于常规药物控制和生活方式控制。
有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约有1亿左右的肥胖与代谢病患者,这中间需要减重手术的将近一半。
技术:“一刀切最要人命”
在我国开展减重手术的年限并不长,只有20年,王存川教授介绍,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开展最多的减重手术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袖状胃切除术,一种是胃旁路手术。
“袖状胃切除术就是沿着胃大弯走向切除大部分胃,主要适用于轻中度肥胖患者,或作为重度肥胖患者的先期手术。”但目前,国内袖状胃切除手术的操作过程并不因人而异,无论是身高一米五,还是一米九,术后都会收获一个一样大小的小鸟胃。
白霖说,就是这样的一刀切,“最要人命”。白霖所在的术后群里,有60%的人都抱怨过自己不时呕吐的事情。除了吐之外,吃饭也是病友们避不开的话题之一:术后一年的人能一顿吃掉8个饺子,已经能引起群友的欢呼和赞叹;大多数人依旧吃不了米饭,更多刚刚做完手术的人甚至两个月都在吃流食,喝水都反酸、烧心。
王存川承认,如今的不管高矮胖瘦的“一刀切”确实存在问题,但这是在短期内让手术走向流程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而另外一种胃旁路手术,是在胃的上端离断(并不切除取出)胃,形成上端的小胃囊,从而限制食物摄入,还使得食物吸收减少。“这种手术方式能明显缓解肥胖相关的合并症,被认为是手术治疗肥胖且伴随2型糖尿病等代谢病患者的首选术式。”
反弹:减重手术不是一劳永逸
无论是那些想要跃跃欲试进行减重手术的爱美人士,还是常年遭受歧视且危及健康的肥胖人士,一定要知道一件事:减重手术不是一劳永逸。
它只是通过一种有创的方式快速将体重降下来,绝大部分可以长期保持好,但随便吃同样会造成反弹,王存川教授表示,一般减重手术后一年至一年半是减重手术的蜜月期,这段时间体重下降的非常快,后面在逐渐递减,度过蜜月期后体重基本上会维持平衡,达到正常左右。
“对于真正肥胖的人群,减重手术是给了他们一个“从零开始”的机会,能够让他们恢复到正常的体重,但如果术后不注重培养自己健康的生活习惯,复胖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彩蛋”,选择手术也要面对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切胃减肥这件事,冷暖自知,如果可以,还是希望肥胖人士能依靠规律的饮食和运动减掉体重,而不是最后要在手术和肥胖中做出那个选择。
以上综合新京报《剥洋葱》、39健康网、南风窗等多家媒体报道,文中“张月”、“艾美丽”、“白霖”为化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