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饮食治疗 > 调理脾胃的一些问题
调理脾胃的一些问题
年9月2日千聊志广的直播间
中医讲“脾是后天之本”,广东地区很多人多存多脾虚的问题,其成因是什么呢?脾虚胃弱或者因为饮食习惯造成的积滞需要怎么调理呢?
一、脾胃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和吸收都是靠脾胃。脾胃对中西医来说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中医(或现代医学)而言,脾胃指的是一个整体的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大小肠的功能都包括在里面。而西医所讲的脾胃,是脾和胃两个脏器的概念。中医讲气血的问题,西医只讲血,其实西医所讲的血,包括了中医所讲的血和气。
在《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讲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指的是血由气变化而成,这就是中医认为补血要先补气的理论基础。我们的生长发育、抵抗疾病都要靠脾胃这个脏器,所以中医说脾胃是后天之本。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提到“阳道实,阴道虚”,这里故意把阳和道分开来写,道是规律的意思,胃在中医理论里是腑的概念,属阳。
胃得病时,易热、燥、滞、实,热和燥不是一个东西,热是热,而燥是干的意思。
脾得病时,易寒、湿、虚。
就脏腑的喜恶而言,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喜降,脾气喜升。
由此,急证慢病常有不同处理方法,但不是急性病就绝对地要清胃。
急性病时,胃容易燥、热、滞,一般采用清的办法(清胃),而对于脾,则要固护脾气(护脾)。
对于慢性病或久病虚证,则要注意健脾。病久了容易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治疗时健脾,脾气足了,抵抗病邪的力量和恢复正气的力量就会足,便于恢复健康。
二、岭南地区的特点以及脾胃虚弱、容易困湿的成因
思考岭南地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人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情况,是中医学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一种思考方法。
岭南地区全年温热,广东地区温病派和伤寒派大家刘赤选教授的《温病知要》曾指出广东地区全年有暑气。另外,广东地区潮湿多雨,容易造成有湿气。全年温热造成皮肤容易出汗,气本来对肌腠和毛孔有收涩作用,但出汗越多气伤得越明显,毛孔越容易开,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广东人很多有气虚和困湿的体质。广东地区由于地势低,易把湿气困住,加上常下雨湿气停留,温热的环境中,广东人喜欢居住在凉爽的地方,开空调,吃生冷,喝凉茶,凉茶本有去暑气的作用,但过了头就有问题了。
综上而言,由于气不足,生发不够好,广东人脏腑偏于柔弱。由于脾气虚,体内易困湿,外面又多雨的话,外湿和内湿困在一起,平时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我们的肌腠容易开,所以用药不宜太过发散。比如治感冒,发汗时用到麻黄、香薷这些药物时剂量不宜太大(当然这个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脏腑柔弱,药力也不宜过强,吃的食物也不宜过于刺激。广东医生喜欢用花类的药物,如素馨花,南豆花,水翁花,广东凉茶里的五花茶。这些花类药物清散,把邪气散掉,又不影响正气,比较适合广东人柔弱的脏腑。
用药和食疗时动静结合,比如煲汤时放陈皮或萝卜之类食物,有行气消滞的作用,在一些补益的汤中加入这些,是动静结合的思路。
外湿和内湿困在一起,在用药时会注意到,外湿采取散的方法,内湿采用渗泄(就是利尿的方法),同时注意气机的升降,调节脾升胃降。
三、脾胃虚弱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脾和胃是两个脏器,胃喜润恶燥,胃气喜降;脾喜燥恶湿,脾气喜升。
胃主受纳,是把食物吃进去的功能;
脾主运化,是把吃进去的食物运到各个脏俯中。
在调理时,需分清什么是胃的问题,什么是脾的问题。
胃弱的人,胃口差不想吃东西,或吃下去的东西容易作呕吐出来,或早上起床时容易干呕。
脾虚的人,吃下没问题但容易饱胀,且饱胀感不易消失,或者本该升上来的气不升,容易有头昏和四肢困重这些运化失常的表现。
分清这两种情况之后,就可以选择要吃的食物了。
胃气偏弱的人,可以用脏气疗法,吃麦芽糖、鸭胗、胡椒猪肚汤之类暖胃补胃的药物。胃弱的人吃麦芽糖疗效不错,一般发烧或腹泻之后不想吃东西,选择吃点麦芽糖会比较好,既补充能量,又补充因病而损伤的胃气和津液。
脾虚的人,可以选择五指毛桃、淮山、莲子、芡实之类的汤水。客家菜中常有五指毛桃煲鸡汤或猪脊骨(广东人称为龙骨)汤。中医药大学黎炳南教授用大剂量五指毛桃治疗小孩蛋白尿效果显著,很多孩子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都控制不下来(蛋白尿),在他补脾肾的药物尤其是五指毛桃的治疗下,疗效都非常好。五指毛桃汤很香,起到补气的作用。广东人称五指毛桃为南芪,和北芪相比,有北芪的补气之力,但没有北芪的升提的作用和燥热的性质,用起来效果好。
脾胃都弱的人,可以用开胃汤,用麦芽、鸡内金、淮山这些既补脾又养胃又有些消导作用的药物,用来煲牛肚、猪肚之类的汤。
临床上有很多人出现不想吃的情况,这种不想吃到底是胃的问题?脾的问题?还是湿气重或是食滞呢?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不想吃的情况时,要不硬塞,要不认为是食滞,煲谷芽、麦芽、山楂、鸡内金之类的汤喝,这种比较粗线条的调理方式是不合适的。谷芽、麦芽、山楂、鸡内金这些消导药物用多用久了,会影响脾胃正常的气机。
所以需要观察,是什么都不想吃?还是喜欢吃某些东西?想吃有想吃的道理,不想吃也有不想吃的道理。会不会做得不太好吃呢?或是食物不太适合他的体质呢?不想吃的道理很重要,要好好观察思考。
不想吃青菜、水果的,是因为其脾胃的气不够,吃青菜、水果或喝水可能令他有点不舒服,潜意识里觉得不应该吃,所以不想吃。
完全不吃肉只吃青菜的人,可能有些积滞,或者是有些热(有上火的情况),觉得吃肉会助长热,不是不想,而是潜意识里有这种喜好。
觉得饿又不想吃,或吃不多,这是胃的问题,有时也涉及到肾,在《内经》上说是“饥不欲食”。
不觉得饿的不想吃,有可能是湿气困着,或食滞困着脾胃就不想吃了。
四、困湿与食积的调理
脾虚胃弱,是一个虚证,是正气的不足(还有一个是脾虚胃强的情况)。困湿是气虚不足,食积是一种实证,邪气的停留。
1、湿的位置
是湿呢?广东话说“难办的事情”为“湿滞、湿热”,这与湿性的性质粘腻有关,除此,还有几个特点: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表现为人感受湿邪后易感受到困倦乏力;
湿性粘腻阻滞气机:指湿气难缠,缠绵不愈,身体的气也容易受到阻滞,造成胸腹胀满;
湿性重浊:是一种沉重的感觉,所以湿气重的人风湿骨痛,以沉重的感觉为主,酸楚的感觉明显,痛的感觉不明显;
湿性趋下:湿邪重的人,容易感到下肢的困倦乏力或水肿;
中医讲到治病的机理时,并不是淋雨了或是大雾中散步就一定会感受湿邪,或者感受湿邪一定有这些诱因,而是综合人体感受邪气的变化之后的情况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邪气(这些将在后面的课程中讲到)。同理,观察一个人感受湿邪的情况,不是先入为主观察是否有湿邪,而是观察一个人不同于正常的情况在哪里,综合判断他感受到了什么邪气。湿的位置决定了调理的方法。
湿气在上焦时(头面部或心肺时)很多时候有晕蒙的感觉,觉得头昏或昏浊,有时鼻塞流鼻涕,有时眼屎较多。中医常用取嚏法,以前用鼻烟壶,或可用动物羽毛,打个喷嚏,湿气就散掉了。
湿邪如在人体的外面部分,困在全身的情况,全身乏力,周身酸软,不想动,这种情况我喜欢用外洗的方法,比如用苍术、藿香各20克煮水洗澡;还可以用刮痧、拔火罐这些民间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偏于祛肌表的湿气,对于肠胃内的湿气相对弱些。
湿邪困于中焦(脾胃)时,一般会有不想吃,想吐,胸腹部胀闷,甚至会肚子胀、大便烂而不顺畅。
对于想吐的(湿邪偏上面),可以用催吐法,有效而快捷。比如小孩痰多吐不清,家长也难控制夜奶之类时,用吐法效果最好,但吐后通常会很累。一般的催吐法是抠喉,直接抠喉胃酸可能反上来灼伤食道和咽喉,建议在扣喉之前用手按住胃喝多些盐水(按住是为了尽量不让水进到太里面),再扣喉把胃内的痰等吐出来。
对于胸腹部胀闷而不想吐的(湿邪偏中间),可以用燥湿化湿的方法,比如用苍术泡熟普洱茶趁热喝,化湿燥湿的效果好。桔普对于湿困中焦的情况也很好。
湿主下焦,比如大便烂或拉得不顺畅,小便频但不顺畅,尿频尿急尿痛或妇女白带偏多,就要渗湿利湿、用利小便的方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寒、热、湿、食的偏重
明白湿的位置后,在调理过程中,也要注意病人寒、热、湿、食的偏重。这节课先讲湿和食积。一般简单来说,寒热可根据口干与否、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来判断。
偏寒的人不想喝水或偏喝热水,痰清稀,大便稀而感觉不到热气
偏于热的人偏于口干、口苦,想喝水,喜冷饮。
湿和热偏重有三种情况: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
很多医生和家长会把一些问题归于食积上面,在治疗过程中,比如在治疗感冒发烧、咳嗽痰多时,用消食导滞的药物疗效比较好,这在很多时候是适合的,但也造成了消食导滞药物运用的泛滥。
临床上有医生和家长强调时不时吃保和丸和大山楂丸,对此我有保留意见。在使用药物时,有证据才用,没有证据时,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乱用,消食导滞药物用多用久会损伤人的正气。
3、需要调气吗?需要用药吗?
湿邪容易阻碍气机,那是否需要用行气的药呢?同样需要观察是否有相关证据才能决定,在使用消积或行气药时,最好观察是否有积食的表现----就是嗳气时或大便是否有酸馊(即食物不消化)的味道。
对于气滞的人,要观察是否真的有气滞表现,比如胸闷、胃胀和腹胀,再好好思考是否要用药,用什么类型的药。
食积的药物使用,一般来说:
谷食、面食积滞:用谷芽、麦芽
肉食积滞:用山楂
所有积滞:用鸡内金
调气的药(虽然也有分脾气、胃气和肝气的区别),一般选用力量不是太强的药,比如用陈皮煲汤。最好的选择还是尽量用较少的药物,或食疗的方法,或减食的方法来调理食积的问题。
困湿由于湿阻气机,可以通过运动把湿气散掉。湿邪困阻时,人觉得困倦,越困越想睡,越睡湿气越不动,这是恶性循环。这时最好在空旷的地方大步走,晒晒太阳,把身体内的阳气活跃起来,把湿气散掉。但要注意大汗之后,排掉一些湿气,但气随汗走,正气也随之而走,湿也很难治好。所以出一点汗后,擦干汗后,休息一下再继续。
湿气重的食疗,可以吃荷叶饭;或洗澡时加些花露水之类的东西,把湿气散走。荷叶饭适用于舌苔厚、湿气困在中上焦、没有食欲的人。
食滞的食疗,可以考虑谷芽、麦芽煲鸭胗,也可以吃蜜饯山楂(虽是偏性小的食疗,但要注意多吃也是会耗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