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饮食治疗 > ldquo胆胃同治rdquo理论

ldquo胆胃同治rdquo理论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中医认为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多会诱发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病情轻者可仅表现为右上腹的憋胀、隐痛,病情较重者可见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并伴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随着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增大、饮食高脂化且缺乏运,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疗法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中有着明显效果,其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观念,以及因人制宜的药物配伍理念,使得中医治疗胆囊炎更具优势。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胆瘅”“胁痛”的范畴。对于胆胀病的治疗,“胆胃同治”较好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特点。中医认为胆胃同为六腑,胆与胃二者在生理及病理上息息相关,胆腑病变极易传邪于胃,胆汁排出障碍影响了脾胃的气机,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胃腑的病变可能通过影响中焦的气机导致胆道运动功能失调。治疗慢性胆囊炎采取胆胃同治的方法,在疏肝利胆的同时配合调和脾胃,能更快地取得理想的疗效。

1理论根据

1.1胆胃生理相关

《灵枢》称胆为"中精之府",指出胆的生理功能为贮藏、排泄胆汁。“胆者,肝之腑”,肝胆相表里,胆乘肝之余气,化生胆汁,胆汁可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与吸收。胃与胆同属六腑,为“水谷气血之海”,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唐容川谓:“胆者,肝之府,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疏利中土”即胆助胃肠化食。胆属少阳相火,为甲木。少阳即是阳气初生之意,是生命活力的生发之本,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气的疏泄,可助胃气的下降,而《医学求是》谓“胆木赖胃土之降”,《四圣心源》中“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胃气的肃降又有利于胆气的疏泄,升降有序、通降得当则胆胃调和。结合脏象理论、五行学说可以看出,胆与胃在生理上相互协调。

1.2胆胃病理相关

《灵枢》中云“邪在胆,逆在胃”,已认识到胆的病变可影响胃的通降。胆病及胃可表现为木不舒土,亦可表现为木旺乘土。《四圣心源》中道:“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胆气不舒,胆汁郁结,横逆犯胃使胃气壅滞,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在出现右上腹不适的同时可有厌食、腹胀、腹泻等方面的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肝胆疏泄太过,多见于胆火、胆热冲逆犯胃,致胃失和降,出现烧心、反酸等症状。胃的病变也可影响胆的调畅。

2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治法有利胆、疏胆、清胆等;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治法有和胃、温胃、清胃、益胃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无论是否有消化道的症状,都应在治疗胆囊炎症的同时顾护脾胃,一来强健中气防止邪气传变,二来防止苦寒药物损伤中阳。

2.1利胆和胃法

“木气郁塞,则胆病上逆。”肝胆互为表里,发病过程中常肝病及胆、胆病及肝或肝胆同病。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脾胃和,则气机畅,气血盛。肝气郁结,胆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患者可出现胁肋窜痛,胃脘胀满,恶心、嗳气,纳差,发病每与情志改变相关,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等。常用药有柴胡疏肝解郁,《神农本草经》谓柴胡“去肠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柴胡具有抗炎及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胆汁排出;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郁金、元胡、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三药配合增加行气止痛之功,助柴胡解肝经之郁滞;陈皮、枳壳理气行滞;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黄芩清泻肝胆之热,与柴胡配伍调肝胆之气机,清内蕴之湿热。

2.2舒胆温胃法

情志抑郁,肝胆之气不舒,加之素有脾胃虚寒或过用寒凉之品损伤阳气,脾阳不足则无力运化饮食水谷。患者可出现腹部及两胁胀痛,遇寒加重,易乏力倦怠,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弦等。常用药有柴胡疏肝解郁,香附、川芎行气解郁止痛;白术、黄芪健脾益气;陈皮、厚朴行气消胀;桂枝辛温,可散寒温经通络,以去中焦之积寒,又可平肝理肝气;生姜、炮姜、干姜温中散寒;焦三仙健胃消食等。

2.3清胆和胃法

饮食不节,耗伤脾胃,运化失调,水液聚而为湿,湿邪重着黏腻,缠绵难除,久则郁而化热,热与湿相合为病,胆为其扰,诸症可现。患者可出现两胁胀痛,胃脘胀满,口苦,吐酸,大便干结或黏腻,舌红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等。清利湿热同时通腑导热下行,常用金钱草、茵陈、青蒿清热利湿,金钱草善清肝胆之火,除下焦湿热,亦能利尿通淋,排石解毒;现代研究金钱草有利胆、抗炎镇痛、利尿、排石、抗菌等作用,配合柴胡、郁金行气解郁除肝胆之湿热;茯苓健脾利湿,湿甚者可加苍术;竹茹清热止呕,热甚者可加黄芩、黄连清泻火热;大黄通腑利胆,厚朴、鸡内金、枳壳行滞消胀,理气止痛。

3验案举隅

崔某,男,59岁。年3月13日就诊于山医院外科门诊。患者主因“间断右上腹疼痛1年,加重2天”来诊。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右上腹疼痛,每于进食油腻或情志不畅时加重。2天前因过食油腻导致右上腹疼痛发作,持续不减,刻下症:右胁胀痛,胃脘部胀满不适,嗳气,纳差,大便粘滞不爽,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体:腹平坦柔软,右上腹压痛(+),墨菲征(+),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叩诊呈鼓音。B超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中医诊断:胆胀病(肝胆湿热证)。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方以《岳美中医案集》柴金汤加减:柴胡15g,郁金12g,黄芩10g,金钱草15g,大黄6g,炒枳壳10g,醋香附10g,延胡索10g,炒白术12g,茯苓15g,厚朴10g,鸡内金8g。7剂,水冲ml,早晚空腹温服(由山医院药剂科提供中药颗粒剂)。服药后右上腹疼痛减轻,余症明显减轻。后将上方酌情加减,连服21剂后右上腹疼痛基本消失,纳食佳。嘱其调畅情志、清淡饮食、避免熬夜、适当锻炼,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根据症状及舌脉表现,此病例当属肝胆湿热之证。或因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生,滞留体内,湿邪郁久化热,发为湿热。湿热之邪最易阻滞气机,导致百症丛生。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郁金、黄芩清肝凉血;柴胡配金钱草,疏肝利胆,引热自小便而出;大黄、枳壳泄热通腑,使湿热从大便消散;香附、延胡索行气止痛;白术、茯苓益气和胃、健脾利湿;鸡内金、厚朴消食导滞,下气除满,引郁滞之邪由下而出。

综上所述,胆与胃在生理上、病理上相互联系影响,为“胆胃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胆囊炎的发现率逐渐增高,特别是一些无明显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被及时发现,人们对胆囊炎的防治越来越重视。从临床疗效可以看出,对于慢性胆囊炎,中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多种疗法,有望快速地缓解症状、消除炎症,从根本上治疗本病。

文章作者:山西中医药大学李铮参考文献:李峥,邓博文,赵建更.“胆胃同治”理论在慢性胆囊炎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1(1):79-8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kgz.com/yszl/14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