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饮食治疗 > 一些人艾灸后上火,身体出现酸,麻,凉,冷

一些人艾灸后上火,身体出现酸,麻,凉,冷



艾灸就像一轮小太阳,当它逼近你的身体,源源不断的阳气就输入到你的体内,就像一武功高手将自己的内力传递给你,可能你会觉得很舒服,也可能会感到不适。因此一些人艾灸后上火,身体出现酸,麻,凉,冷,出汗,恶心等等,于是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艾灸导致的这些问题,为什么艾灸之后不但没改善情况,反而出现这些不良症状?

接下来,小编跟大家分享下常见的艾灸排病反应,如果你在艾灸之后出现了这些症状,请勿惊慌。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就不会因为艾灸出现的排病反应而心里没底了。

1.灸后症状比之前明显

解释:首先说明这是好转反应。这很有可能是之前艾灸的时间或者灸量不够,或者身体太过虚弱所致。因为如果正气太过虚损,正气比较弱,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脏腑器官是没有办法与病邪做斗争,在艾火的温热刺激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递,调整人体气机,一旦阳气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气增强,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灸感。

应对方案:当邪气排到体表,可以在局部进行刮痧或者刺络放血让邪气及时排出来。

2、多年没出现的症状突然发作

解释:有些人可能以前得过某种疾病,治疗好了,可能很多年都没有犯了,一般都会认为自己已经好了。但有可能病根还没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时间,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们也叫“勾病”,这就是艾灸在帮助身体去病根。

应对方案: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继续艾灸。

3.染病

解释:是艾灸的一种排病反应,本身身体就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慢性病,但身体没有表现出来。现在正气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斗争,就会以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

应对方案:由专业的艾灸师对新病进行配穴应对,就能顺利地度过各种排病反应。

4.艾灸上火

解释: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灸的时间过长、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案:解决的办法有两种,第一是要滋阴,第二要引火归元。可以滋阴,先吃点六味地黄丸,每天早晚吃一颗,然后再配合艾灸,同时晚上用艾叶进行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还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5.灸后排尿多

解释: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体毒素和寒邪从体内排出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医讲“肾主水,司膀胱开阖”,如果把膀胱比喻为水库,则肾脏就是主管开阖的闸门,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失灵,蓄水池中有一点水就会打开,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功能会跟着恢复,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正气与邪气相交,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直到这种开阖的能力完全恢复,尿频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应对方案:

肾虚病人:原灸穴位上+肾俞等穴。坚持艾一个星期,尿频的症状就减轻了。

抑郁症病人:可减少灸量和时间或者暂时停灸或者加上神门等安神的穴位。

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几天就出现尿频的症状,加强在关元、神阙等穴位进行施灸,提升元气,艾灸之后最容易上火,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建议多吃山药、薏米等这类健脾祛湿的食物。

6.灸后发烧

解释: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几年前大家最熟悉的养生理念就是体温决定生死。小孩子为稚阳之体,所以容易发高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越来越弱,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症状跟着出现,身体跟邪气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很难出现发烧现象。

应对方案:我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在膀胱经、督脉进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选择拔罐就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

7.热感、走窜感

解释:艾灸穿透性比较强,具有透热、导热和传热的特点,会随着经络进行感传,有非常好的通窜功能。当出现走窜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经络比较畅通,所以灸几次这种感觉就会慢慢出现。

艾灸的通窜感还表现在“找病”上,什么意思呢?当艾灸的热力渗透到相应的病灶,阳气充足了,身体自然会进行调整。比如说艾灸中脘穴,胃部患者肝区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又检查不出来具体的疾病,其实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在起作用。

8.灸后月经异常、白带异常、崩漏

解释:月经异常-艾火在调理人体的过程,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而如果人体吸收功能比较弱或者补充的水液不足,而人体此时气血就会相对偏弱,所以出现假象。

应对方案:只要适当减少艾灸时间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后适当补充温水,在饮食中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解释:白带异常-女性则会出现阴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现阴部发痒、发红的症状。这是因为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被驱逐,正邪相争的过程中,细菌会暂时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炎症。

应对方案:保持外阴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解释:崩漏-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于经脉,气机不畅,艾灸后阳气会降寒凝邪气全部都化开,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案: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睡眠,同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艾灸配合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更有利于体内瘀血垃圾的排出,机能的恢复。

9.灸后起红点、红疹,发痒

解释:艾灸可以培补人体阳气,待人体正气充足之后,在气机的鼓动下,体内的寒湿外邪被化开,就像我们打扫完房间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样,这些垃圾毒素就会从皮肤和经络中排出来,其表现方式就是起红点、红疹,发痒,这都是排寒湿风等邪气的重要表现。

应对方案:脾胃功能相对比较弱的人,艾灸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脾腧、胃腧,同时适当吃一些山药薏米粥等补脾祛湿的食物。

10.灸花

有些人艾灸完后皮肤会变得红一块,白一块,呈花纹状,这是为什么呢?

解释:艾灸时间太长自然会留下熏烤的印迹,其实这种花斑与体质有重要的关系,有花斑的人多数体内寒湿比较重。

应对方案:经常露在外面的皮肤每次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但为了健康,如果湿气比较重,不得不调养身体,每个穴位每天坚持艾灸10~15分钟,坚持下来,一般不会起花斑,而且也能起到非常好的调理效果。

11.灸后失眠

解释:艾灸之后,人体阳气会上升,如果这个患者阴相对偏虚,阳气在短时间内提升,相对于阴血就会过盛,所以精神会出现亢奋。

应对方案:每次艾灸之后配合艾灸涌泉穴和太溪穴,一方面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滋阴,可以帮助身体尽快调整到阴阳的状态,失眠的症状会自然消失。

12.灸后嗜睡、乏力

解释:艾灸后出现嗜睡,乏力这是典型的浮阳归元现象,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内稳态,只有这样人体各项机能才能够相互协调,处于一个整体的平衡状态,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人体阳气过弱,或者阴血不足时,阳气就会上浮,而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调理,真阴就会上升,外浮的虚阳会被引下来,起到归元的效果。

应对方案:跟着感觉走,想睡就睡。

13.灸后抑郁、狂躁、易怒

解释:多见于经常生气,压力大的人体内的酸毒积累越多,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艾灸一段时间之后,体内的阳气会上升,有能力将郁气排出体外,所以会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容易发怒,看什么都觉得不对,而且经常会感觉到悲伤,甚至会感觉到非常委屈,想哭,而邪气外出也需要一条出路,即有可能以打嗝的方式从上面排来,也可能会放屁。

应对方案:如果想哭,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泄出来,可以哭。中医讲“肺主悲”,所以此时可以强化一下肺的功能,艾灸一下大椎、曲池穴,同时,刮拭一下肺经,重点以云门、中府、曲池穴为主。

如果感觉抑郁难受,就立即点按太冲穴,还要配合刮拭肝胆经,如果有条件,可以从胸、胁开始自上而下进行。

14.灸后冒凉风、发冷

解释:艾灸后出现寒、热、酸、麻等感觉都被称之为灸感,寒湿重的人艾灸后最容易冒凉风,但是部位不同,一般人会从脚心、腿上、肩部、头部冒凉风,阳虚严重的人会感觉全身发冷。

应对方案:艾灸后出现冒凉风、发冷的症状,一定要结合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增强血液循环,加强艾灸冒凉气的关节部位,只要坚持下来,不仅症状会所有改善,整个人体的机能也会跟着提高。

15.灸后起泡、疮

解释:艾灸后可能会起水泡和脓疱,其中水泡更为常见。出现这种现象有两大原因:一是操作时间过长或操作不当,二是身体湿气比较重。

应对方案:对于一般水泡,可以任其自然干瘪,水泡比较大的,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可以用一次性毫针从下方刺破,放出水液,不要擦破皮,碘伏外用,防止感染。

16.灸后出现便秘

解释:如果命门火不足以化动下焦阴邪,真阳元气化施无力,寒极生热则会引发虚火,导致大肠主“津”功能太过,从而出现肠燥便秘。

应对方案:如果是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一定要减少灸量,配穴中加入滋阴的太溪穴、复溜穴。

17.灸后腹胀、打嗝、放屁

解释:艾灸后阳气提升,出现放屁、打嗝的现象也说明人体的肠胃功能开始恢复正常了。

应对方案:这里提醒大家一点,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屁,都是人体应该及时排出去的垃圾,此时可以用隔姜灸,同时配合自己的症状,如果是脾胃功能弱,就加上足三里、脾俞穴,如果是肝胆功能有问题,就配合肝俞、胆俞,肝气瘀滞就配合太冲穴。

18.灸后头痛

解释:如果一个人艾灸后忽然出现头痛难忍,他很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的寒、燥、火、风等外邪太重了。艾灸可以为人体培补元气,在用艾灸调理的过程中,阳气充足,有能力与邪气对抗。气具有走动、向上的特性。如果邪气被驱赶循经上头发出来,就会出现后头痛、头顶痛、偏头痛或者前额痛。

应对方案:可以用刮痧板在头部膀胱经、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进行刮痧,同时温通督脉,活血化瘀,使邪气尽快排出体外。同时配合艾灸肾俞、命门、风池穴,晚上用桂枝、生姜泡脚,提高身体整体机能,有利于寒气排出体外。

19.灸后动、酸、麻、胀、痛、痒、重

动感,艾灸一段时间后感觉到穴位深处有响动或者病变部位出现动感,我们统称之为“动感”,这说明身体的正气得到充足的提升后,瘀滞的经络得到疏通,会随着此灸感的出现而痊愈。这就说明疾病在逐渐好转。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艾灸后感到酸痛,一般以四肢、后背、经络最为常见。比如说脾胃功能弱的人在艾灸后可能会出现腿部胃经酸胀感或者伴有重感,因为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则气血供应不足,代谢能力减弱,经络就容易出现流通不畅,但瘀滞的还不是特别严重。

应对方案:此时最好配合刮痧、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可以先用双手拇指逐条交替划动胃经及脾经,找到相应的结节点或者酸胀感比较重的部位加强疏通或者按揉,也可以一边做悬灸,一边按揉,慢慢会发现胀痛感逐渐减轻。

酸感症状比较重,同时增加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阴交这些调理脾胃的穴位,适当增加食用山药、红枣、豆类等补充气血的食物。

艾灸后麻感比较明显,特别是四肢以及四肢末端最常见,说明经络相对比较畅通,但正处于气到血未到的阶段。

如果出现手足发麻的刺痛感,是阳气上升后,原来闭塞的经穴打通,气血运行加快,体内的垃圾和毒素尽快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手足发麻的感觉。

所以要加强疼痛部位的按摩及刮痧,同时配合艾灸,直到刺痛感觉消失,此时配和刺痛区域所在经络的按摩效果更好。

艾灸后出现痒症比较明显,说明体内湿气较重,如果伴有动感,也表明疾病正在趋于痊愈。可以用艾叶、花椒、生姜泡脚,每天进行20~30分钟,帮助排出体内寒湿,艾灸时可增加丰隆、脾俞施灸的时间。在饮食方面,可适当食用薏米红豆粥等祛湿健脾的药膳。

20.胃反酸

有些患者反应艾灸后胃会反酸,通常这种症状不会单独出现,还会伴有胃胀等症状,这和患者的体质有着重要关系,一般来说这类患者平时有胆火旺盛、胃阴虚的症状。

解释:因为胃炎等疾病导致的反酸酸气会向上走,但艾灸后导致的反酸酸气可能会向下走。

应对方案:在临床中只要将足三里换成阳陵泉继续进行灸,即能消除反酸症状,还能保证效果。调理的过程中要少食多餐,保证营养的同时,饮食要清淡。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kgz.com/yszl/1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