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相关医院 > 为什么要在牛肚子上开个洞,还经常伸手去掏

为什么要在牛肚子上开个洞,还经常伸手去掏



要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www.znlvye.com/m/

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农业学院的两位科学家第一次在牛的肚子上开了一个洞,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变态实验,而是当时美国奶牛的患病率比较高,尤其是胃部疾病,有的奶牛病死后,甚至在瘤胃中会发现大量的脓液。

为了弄清楚原因,两位科学家决定在一头健康的奶牛身上开个洞,这样就能实时的实时的监测牛胃的情况以及找到它们胃部疾病的原因,这个手术名为“瘤胃开窗手术”。

当然,牛肚子上的洞并不是随便开的,而是在牛的第1根肋骨处切开,再将牛的瘤胃切开,将瘤胃与皮肤缝合,最后在装上一个橡胶的圆筒,为了保证牛瘤胃依然是厌氧环境,再把圆筒的用一个盖子盖住,需要取样本时就可以打开盖子,直接从瘤胃中取出半消化的食物了。

这个实验当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因为它找到了牛瘤胃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进食量比较大,同时人工饲料会影响其瘤胃中的微生物含量,最终导致牛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就会流脓,导致牛进食欲越来越差,甚至是死亡。

既然找到了原因,就可以在接下来调整牛的饲料以及科学的喂养中找到让奶牛胃部少生病的方法了。当然,这个方法对于牛来说是要承受一定的痛苦的,虽然在手术时,会实行全麻,但是在身体上开一个洞,并将胃部与皮肤缝合,等到麻药过去之后,牛也在一段时间内也是会很痛苦的,直到伤口愈合。

之后就是适应了,由于开完洞之后还要套一个橡胶圆筒,所以牛要适应这个圆筒一直在身上也需要时间。不过,好处是当愈合后,人再通过这个圆筒从牛胃中取东西,牛是不会感到疼痛的,甚至它们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因此,这个方法在当时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当时美国有大量的奶牛受到折磨,当时的兽医也只能是通过手术的方法给牛开刀,然后治疗,最后缝合起来,有的牛还会复发,再次被开刀缝合,所以这种一劳永逸的方法,至少要比频繁的治疗要好的多。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到现在世界范围内肚子开洞的奶牛基本上都在美国?而我国就很少能看到这种奶牛呢?我们从下面两个角度来解释一下。

第一:被推广的“瘤胃开窗手术”

众所周知,牛作为一种典型的反刍动物,它们是有四个胃的,其中与食道相连的就是瘤胃,瘤胃是四个胃中最大的一个,因为作为一种食草动物,在有限的时间内吃掉足够多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牛吃草都是简单咀嚼直接吞咽进入瘤胃的。

由于牙齿切断的植物纤维极其的有限,所以,瘤胃的负担是非常大的,好在正常的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可以帮助牛将50%以上的粗纤维给分解掉,再加上牛没事的时候还会将瘤胃中的部分食物反刍上来再次咀嚼以及牛的运动量比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牛是比较健康的。

但是,在人工饲养下的奶牛,原本就为了它们能多产奶,所以奶牛吃得又多,运动量又少,这就会导致往往食物还没来得及消化完,新的食物又来了,久而久之,奶牛的瘤胃就容易出问题,这也是当时研究这个方法的初衷。

不过,当这个实验获得成功后,被养殖户发现了商机,显然奶牛吃得多,消化好,产奶就多,所以许多养殖户将这个手术用到了健康的牛身上,然后让它们多吃,消化不良时,要么人工的将食物掏出一部分来,要么在里面人为的添加一些微生物,帮助牛更快的消化。

果然这个方法大大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但同时原本不该接受这种手术的奶牛也被安排上了,这就好比人为了获得“鹅肝”,过量的喂食鹅吃高脂肪的食物一样,所以,慢慢的这个方法遭到了许多动物保护组织的批评,而这也是在我国没有得到推广的原因之一。

过度的压榨

奶牛肚子开洞之所以在美国如此的盛行,我们来看一组数字相信你就明白了,年,全球奶牛存栏量为.9万头,其中印度、巴西、欧盟、阿根廷、澳大利亚是奶牛存栏量比较多的国家,尤其是印度,单个国家来说,它以头的数量高居第一,巴西是头位居第二(欧盟其实有头,但它不是单个国家),而美国只有头奶牛。

图源:USDA

但是,世界牛奶产量最大的国竟然是美国,高达万吨,而且最关键的是美国的牛奶产量是逐年递增的,但是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奶牛数量变化并不明显,也就是说牛的数量是有限的,但牛奶的产量却在不断的提高。

即便是美国配备了世界产奶量最大的牛(荷斯坦奶牛),也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所以,奶牛身上开洞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毕竟在美国的畜牧业中,牛奶产值是位居第二的,仅次于牛肉,美国所有的州都产牛奶,而且量还非常的大。

总结

奶牛肚子上开洞原本是为了减少牛的痛苦,但是如今早已经成为了利益角逐的工具了,所以,这种备受争议的提高产量的方法,其实主要在美国盛行,其他国家除非必要,很少会去这么做。

至于牛疼不疼,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一头健康的牛身上掏个洞,怎么能不疼呢?不过,当伤口愈合后,牛最多也只有不适感,人伸手进去掏东西它们通常已经感觉不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kgz.com/xgyy/1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