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相关医院 > 脾胃好不好,就看手掌中间有没有白点

脾胃好不好,就看手掌中间有没有白点



看手也能看出身体健康状况?这可不是看手相,而是叫做手诊。手诊是通过对手的观察,判断身体疾病,了解健康状况。不过这里提醒您,手诊只是一种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的手段,有一定保健意义,可不能过于“神化”它的作用。

看常见的10种疾病,在手掌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手掌初判健康状况

我们的手掌,就是一面健康的镜子。在我们的手掌上,对应着身体的不同区域。

看手诊的时候,要在自然光下。手不要放太高,也不要太矮,因为重力会对颜色有影响。

看手要先看颜色,一般人的手掌的确是红白两色的,在血管密集分布的地方显现的是红色,在血管分布相对稀疏的地方显现的是白色,但要注意的是:健康人的手掌显现的红色是淡红的或者粉红的,相见在淡红或粉红色中的白色是柔和、协调、自然均匀分布的。总之,健康人的掌色给人的感觉是荣润光泽、气色调匀的。

如果手掌某些地方白色、红色、青色、黑色、黄色特别突出,则可能意味着健康出现了问题。

1、大鱼际偏红

心区位于手掌大鱼际区域,当偏红时,表明心区有火,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胸闷等状况。

对策:心火旺,人自然觉得想要降温。于是“大口吃冰”、“热后立即冲凉”、“睡在地上贪凉”…这些方法都是很危险的。

从外部“浇灭”热气,人觉得“一时凉爽”。实际上:对人的阳气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过多的生冷食物使体内聚集了过多的寒气,反而容易生病。

去心火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喝点莲子芯茶,但如果脾胃虚寒则可以选择搓筷子。

双手握住筷子,一定要是筷子的上半部分,因为它有棱,会起到很好的刺激效果。握住它反复的搓动,在搓筷子的时候,手掌会有刺激感。会发红发热,疏通心经,起到去心火的作用。

2、中指下部分发红

中指指关节最下端对应的是头区,此处若是出现红色,一般是肝阳上亢,容易出现头胀、头晕、耳鸣、高血压等。

对策:吃三七粉可有效预防和缓解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选择牛奶或温水送服三七粉,一次送服最好2到3克。也可炖鸡、炖排骨,等鸡或排骨熟后,加入10-20克三七粉,炖十分钟即可。

可以选择在早上空腹服用,脾胃不好的也可饭后半小时服用。

3、小鱼际下端发红

小鱼际下端发红的人,往往血糖会偏高。中医讲阴虚内热,出现口渴、口干情况。

尤其是30多岁的人,很可能出现血糖高的情况。这个地方发红,最好注意下血糖情况。如果血糖控制好了,小鱼际区域红色也会变淡。

对策:可以取西洋参、葛花、麦冬代茶饮,能够气阴双补。

4、肝区偏青色

肝区如果略青,说明最近劳累或者思虑过度。如果青色重或者鼓起来,说明容易出现肝郁、脾气暴躁等。如果肝郁久了,很容易出现疾病状况。

对策:可取合欢花、炒枣仁(碎)、柏子仁各5克,煮茶喝。肝区如果青色,还有酸痛感觉的话,可以用手在肝经区域从外侧向手心慢慢轻轻的往下推,推个10分钟左右。

5、风湿区青色

风湿区位于大鱼际的下端部分。中医讲,湿气下沉,受凉后出现腰腿疼痛。此时,风湿区偏青,要注意保暖。

对策:可以试试药浴泡脚。艾叶、红花、桂枝、细辛,能够温阳、通络、活血。严重的人可以每样30克,水温38-42℃,泡到全身微微出汗。

6、中指下端发青色

中指下端部分是我们的头区。年轻女性中指出现青筋,一般是偏头痛。

如果40岁以上出现青筋,不超过整个长度的三分之一,可能眼睛出现了问题。

但若40岁以上,青筋长度超过三分之一,则要考虑可能是脑血管硬化。

对策:护心脑血管,罗大伦有个金方,取三七粉、西洋参粉各等量,比如三七粉50克、西洋参粉50克即可。两者混合均匀。每日温水冲服,一般每人每日服用混合粉末1克即可,重症患者可适当加量(如3~5克),可使用常温水、牛奶送服。这个方子如果增加一味药——丹参,也是等量,对脑血管的保养也十分有益。

7、心区发青

年轻人可能是劳心过度,要注意休息,就能恢复。但中年人如果出现蚯蚓一样扭曲的青筋,就要注意保护心脏了,冠状动脉可能出现了问题。

对策:中国浙江医药研究院通过研究表明,大蒜中的活性成分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堵塞、降低胆固醇、减少血栓的形成、调节血糖和预防癌症。每天吃2~3瓣醋泡大蒜。

8、手掌中间有白色斑点

手掌中间是胃区,如果皮肤下出现明显的白色的斑点(普通人有均匀的白色斑点),一眼看出来和别人不一样,意味着你可能脾胃不好,胃有问题,会出现发酸、打嗝、怕凉。

对策:常喝薏米芡实红枣粥,选用上好的薏米,再加点芡实和红枣,搭配在一起,既可调理脾胃又能养生。如果感觉胃痛胃反酸,将鸡蛋壳洗净打碎,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炒黄(不能炒焦),然后研成粉,越细越好。每天一个蛋壳的量,分2次在饭前或饭后用温开水送服。蛋壳是味中药,具有止酸止痛、止敛止血的功效。

9、结肠区红白点相间

结肠区位于胃区域旁边,此处若是出现红白相间小点,就是中医讲的泄泻,泄泻比较常见的是过敏性结肠炎,吃的不合适、遇冷就会拉肚子。

对策:常用糙米煮饭或者煮粥,能帮助消化及清理肠胃,为肠道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

10、生殖区有白色

手掌最下端是子宫和阴道的位置,出现白色,一般容易出现痛经、不孕不育、子宫肌瘤等情况。

对策:建议常喝四物汤,这味汤是最牛的补血汤,且见效快。台湾很多明星们说到保养时,都推荐过四物汤。

取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脾胃虚弱,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当时长期存在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自古便有,但中医并没有“糖尿病”的病名,而是隶属于“消渴”的范畴。所谓“消”即是消谷善饥,“渴”即是饮不解渴,与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极其吻合。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因此除了使用药物合理控制血糖之外,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并运用一些中医的养生方法。综合的治疗与调护,无疑对患者的健康大有裨益。

传统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糖尿病是由于肺、脾、肾三脏的阴液亏虚所引起的。

根据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液亏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虚阳上亢、虚火上扰的表现,这即是糖尿病“阴虚燥热”的病机理论。

而我们经过临床实践,发觉传统理论认为的“阴虚燥热”只是一种表象,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其实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的腐熟作用将食物变成食糜状态,然后经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脾气散精”的作用。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无法正常发挥。

在糖尿病人身上则体现出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精微物质全部堆积于血管脉道,“脾气散精”的功能失常,因此全身各脏器均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如此一来,自然容易出现“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的症状。

上消

因为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受损,人体喝下去的水无法转变成具有营养的津液,所以全身脏腑均处于缺水状态,患者需要不停大量地喝水,但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中消

同理因为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无法将水谷精微输散到全身为各组织器官利用,因此糖尿病人容易出现消谷善饥的表现。

下消

如果脾胃虚弱进一步加重,中医认为久病必然及肾,病变后期会出现脾肾两亏的病理状态,肾主水、主固摄小便,因此会出现小便量多的下消症状。所以,糖尿病的病机根本即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2

走出误区,固护脾胃阳气

由于传统对糖尿病病机的误解,以致病人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应该多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中药或者食物,比如在食疗上会经常食用苦瓜、天花粉粥、生地黄粥,喝菊花茶、绿茶,吃生冷水果,等等。

其实,这都是不太科学的做法。从中医角度看来,上述的食疗方中使用的药物大多数都是寒凉之品,过服、常见病刮痧视频点链接领取→颈椎病、视力老花、中风后遗症、、、、刮痧视频久服必然会更进一步损伤脾胃,进一步损耗脾胃的阳气。

《黄帝内经》认为,阳气在人体中的地位好比太阳对于地球那样重要,人体四肢百骸、血脉经络都需要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都需要阳气的激发,所以阳气在脏腑的功能运转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过服久服寒凉之品而使原本虚弱的脾胃之阳进一步受损,那么脾的运化功能便会进一步减弱,“脾气散精”的功能进一步失常,“消渴”的症状更加突出,病情便将进一步加重。

由此可知,固护脾胃之阳气在糖尿病的防治中何其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患者宜多服用一些益气健脾的食疗药膳,比如山药粥、莲子粥,而损害脾胃阳气的寒凉之品应少服,生冷瓜果不宜多吃,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季节,更要注意防护。

3

糖尿病预防保健穴位

两穴: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三阴交: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间直上四横指(一夫)处取穴。

针对一些糖尿病患者常有的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我们这里介绍一对对穴,即足三里配伍三阴交。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为本经脉气所入,属合土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壮健身之功;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效。

足三里以升阳益胃为主,三阴交以滋阴健脾为要。二穴伍用,一脾一胃,一表一里,一纳一运,阴阳相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健脾和胃,消胀止痛,益气生血,通络疗痹之功益彰。

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家采用点揉的方法按摩这两个穴位,即可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4

合适的运动必不可少

控制糖尿病,除了合理的用药方案和"规律、适宜的饮食控制外,合适的运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治疗项目。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本在于脾胃虚弱,人体的肌肉归脾脏所管辖,《黄帝内经》言“脾主一身肌肉”,因此做运动有助于强健脾胃。

哪些算是合适的运动呢?

可供选择的运动项目比较多,比如有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患者可根据全身情况和条件,选择1~2项,长期坚持下去。

五禽戏是中医传统导引的精华,是神医华佗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进行健身运动的一种方法。

其中,熊戏是重点针对脾胃而设,通过练习熊戏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尤其适合糖尿病人。

另外,运动也要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个人体质及其他脏腑功能的情况,并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对运动持辩证的观点,认为适量的运动有益于人体健康,但是过量的运动反而有害。

《黄帝内经》言“劳则气耗”,即是认为,本来便有气虚的人,如果过量运动,那么就会使气更加虚弱。因此,糖尿病人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劳则气耗”的情况发生。

5

情绪的调护

中医不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十分讲究情绪的调护,即是《黄帝内经》所言的讲究“治神”,认为内在的情绪对外在的身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有种病因叫“七情内伤”,即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过度的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甚至直接损伤内脏。

糖尿病患者中有不少人由于对糖尿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年生活在忧思、恐惧、压抑当中,心情得不到放松,甚至焦虑、寝食难安。

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很可能加重病情。从中医的角度看来,忧则伤肺气,思则伤脾气,恐则伤肾气,肺、脾、肾三脏皆被情志所伤,病情则可能更加复杂。

因此,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用科学的态度认识糖尿病,科学调护与治疗糖尿病,并力求拥有轻松、积极、健康的心态,这无疑将对病情的好转大为有利。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nzkgz.com/xgyy/11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