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病情诊断 > 那些国外传入却成中国特产的东东
那些国外传入却成中国特产的东东
林檎果肉绵密香甜。样子和气味很有种高贵的气质。我很喜欢一个人从骨子里透出的高贵气质。这也许是外国书看多了的余毒吧。穷得兜里只剩几个铜板叮当响,还满嘴贵族腔调。
文/吴宏业
中国的很多东西,我都很不以为然,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古话是我打心眼里赞同的。这句话要是向外国人直译,他们一定很困惑,书生:喜欢读书读过不少书的人。好事啊,怎么会百无一用?他们不知道,中国的书生指的是:死读书的人,还没完,书里要是讲了什么好规矩,读书的人照着这规矩行事,就更是百无一用了。你觉得糊涂了?是的,我更糊涂。
不幸的是,我虽读过一些书,远称不上博览群书,却也归入了书生一列。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传教士,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别人知道并认可。我想李嘉诚,马云在传教的时候,底气是很足的。我有时也会把自己认为对的观点表达出来,但对于别人的质疑我通常不做反驳。反驳什么呢,不认同也许他成了李嘉诚。所以我说的,您姑妄听着,觉得在理的留着,觉得胡说八道的往垃圾桶扔了。
小时候我有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家长也从不加以引导,因此我能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喜好。很小的时候,大概十岁出头,我就发现一个事情:国内的书,建国以后改革以前的,几乎没几本是有趣的,干里巴叽的。倒是民国时期有一些很吸引人。改革以后直至现在,好点,但有意思的书也还是少的。我更愿意看外国的书。
华夏文明的兴盛早已经是过去式,而且文明的背景是残酷的奴隶制和奴役们无人身自由的封建社会。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更多的是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文明。尽管当下经济蓬勃发展,但社会各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人家比我们发达,学习人家,我想是应该的。
说的这里,我脑子里浮现一幅讽刺漫画:一个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却一副绅士派头,仿佛自己是高知。罢了,不谈这个,咱谈吃。吃,穷人,富人,男人,女人都会,是最基础的“人性”之一。
中国的很多食物也是来自国外的,却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些食物要列出来很长的,列也列不完,胡瓜、胡豆、胡萝卜,番薯、番茄,番荔枝......胡是指西域的民族,番也指国外。很多不但广被种植,而且成了中国特产。其实明清以前,中国社会并不是那么封闭,与国外有不少文化的交流,国外的一些食物品种也流入到中国,文革时期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封闭的时期,这很有点讽刺不是?
番荔枝
你可以从名字推断出,荔枝原产于中国。而国外来的番荔枝和荔枝却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它也像荔枝一样有一个个疙瘩,所以有此名。在潮汕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林檎。在台湾由于它像佛头,取了个名字叫释迦,人们拜神的时候很愿意供它呢。台湾是全世界种植番荔枝最多的地方,是多年前荷兰人入侵台湾的时候引入的。潮汕的林檎却是多年前旅泰的华侨由国外带回来的。林檎小时候就是非常贵重的水果,小时候吃过几次,果肉绵密香甜。样子和气味很有种高贵的气质。我很喜欢一个人从骨子里透出的高贵气质。这也许是外国书看多了的余毒吧。穷得兜里只剩几个铜板叮当响,还满嘴贵族腔调。从水果店里买到的番荔枝是比较生的,不能吃,为的是好运输和保存,要把它放几天,或放在米袋里窝熟变软了才能吃,温熟取出时香味如蜜。它不但好吃还非常滋补。
番薯
这个就太大众化了,中国的番薯产量世界第一。在很多人眼里番薯总是跟困难日子和饥荒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明代传入以来,番薯所被广泛引种和感恩,就是它在饥荒时期救了无数人的命。它单位产量非常大,富含营养,淀粉,糖份都非常丰富,各种有机营养也是很多食物所不多见的。但感恩归感恩,很多饥荒过来的人看见番薯又怕,因为淀粉粒较粗,吃多了容易胃反酸水。我有时候吃点芋头番薯,我父亲看着直哆嗦。现代的人不用多吃嘛,搞点潮汕风味的糕烧番薯芋,或油略炸,很是香浓甜蜜,而且吃点番薯能使人容光泛发,延缓衰老。
蚕豆
又称胡豆,相传是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引入的,现在中国的蚕豆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小时候农民虽然艰苦,但吃的食物新鲜。刚从地里摘来的蚕豆用盐水煮了,真的是美啊,有非常丰富的香味,粉糯而不噎喉。那是当年能吃到的少有的美味。当然有少部分人对蚕豆过敏,这是非常凶险的过敏症状,它具有遗传性,所以有家族史的一定得慎重。说到蚕豆就想起小时候赤脚走在垄沟里,细细地端详着粉紫色美丽的蚕豆花,眼睛不禁一阵暖热,眼里湿润。也许是现状有太多不如意,纯粹的童年被过度地美化了吧。
国外传来,中国发扬成为中国特色的食品,远不止这些。学而成为自己好的东西,这才是好学生啊。在学校时我几乎没有顶撞过老师,但老师教的东西我没多少听进去,我不是一个好学生。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大概多少钱啊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