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胃反酸 > 病情诊断 > 金本草常见病症贴敷穴位
金本草常见病症贴敷穴位
金本草一条根精油贴布
常见减症|贴敷穴位
神奇仙草
传承三百年前的军医用品
早在三百多年前荷兰殖民主义者入侵时,民族英雄郑成功亲自率领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收复台湾,但是由于士兵都是中原人士,没有吹过海风,不适应南方潮湿的地理环境,因此不同程度的患上了各种关节炎、风湿病。郑成功得知后,急忙派军医到民间去寻找良方,后来在金门村民指引下,在太武山峰山脉一带找到了一种神奇的草药,名为“一条根”,挖掘出晒干后浸泡药酒每日饮用,士兵们的各种风湿病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治愈;后来经军中大夫发现“一条根”不但可以去风湿病,而且对腰腿骨痛、跌打骨折、扭伤挫伤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何为一条根
金门一条根:一条根产于金门珠山村落。一条根药用部分主要是根部,其根部扎入土内很深,生长3年的一条根,根长约有50厘米—60厘米。一枝直下,甚难拔除,故名一条根,又名千斤拔,是岛上居民生命泉源与保健灵草。
金本草一条根精油贴布
1、颈椎病贴什么穴位效果更好?
金本草
贴大椎、天柱、风池、大抒、肩髃、肩井、后溪穴;
2、肩周炎,请问贴那几个穴位?
贴大椎、肩井、天宗、肩髃、肩臑、曲池;风盛者加外关、风池;寒盛者加合谷。治愈率达92%。
金本草
3、腰椎痛贴什么穴位效果更好?金本草
腰椎痛贴命门、阳光穴。
4、慢性阑尾炎贴哪几个穴位比较好?阑尾炎中医叫肠痈,贴天枢、曲池、合谷和足部的阑尾穴。
金本草
5、爱打嗝是什么原因?能贴吗?金本草
打嗝多由饮食不节,食滞停饮;气郁不畅,胃失和降;久病气衰,脾胃虚寒,导致胃气上逆;或者暴怒气逆,胃膈气逆不宣导致。治疗的方法是:和胃舒膈,理气降逆。
贴膈俞、膻中、内关、足三里、太冲,然后轻柔听宫穴。
6、贴敷时热量不向远端传导咋办?有些人经络闭阻,有些人感传敏感度不高,原因很多,但是只要坚持贴,一般都会慢慢出现热量向远端传导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循经感传现象。可以采取通关过穴的方法,一点一点引导,一旦出现明显的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疗效和效程都会增长。
金本草
7、尾椎骨疼了几个月,怎么办?金本草
贴肾俞、命门、次髎、长强、会阳、环跳、委中。贴次髎时一定要出现循经感传,热量要传导至脚心。
8、手脚经常出汗怎么办?手脚出汗是心燥热的一种表现,可贴内关、合谷、三阴交、太溪。
金本草
9、涌泉穴的作用是什么?金本草
涌泉穴是老年保健的一个要穴,主要的功能是: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调肝气
10、疏通任都二脉贴哪些穴位?作为保健贴敷,贴背部大椎、肺俞、心俞、肝俞、胃俞、肾俞,正面灸膻中、中脘、神阙、关元、气海,就可疏通任都二脉。
金本草
11、肺气虚,喉咙常有痰怎么贴?张丽丽
百痰生于脾肾,而藏于肺,治痰,治肺为治其表,治脾肾才是之根本。
贴肺俞、脾俞、肾俞、命门、中脘、关元、足三里、太溪,曲池和三阴交穴。
12、眼睛经常血红、干涩,贴哪里?贴肝俞、阳白、合谷、光明、太溪穴;
金本草
13、痛经、闭经应该贴什么穴位?金本草
闭经:贴关元、中极、归来、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血海;
痛经:贴关元、中极、曲骨、归来、三阴交、脾俞、肾俞;
14、感冒、鼻塞、流清涕,贴哪里?贴风池、外关、风门、大抒、曲池。大椎是解决风热感冒的特要穴。
金本草
15、胃胀、胃痛、胃反酸贴哪里?金本草
主穴: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配穴:脾俞、胃俞、肝俞、公孙;
16、鼻子经常性出血选哪些穴位?贴上星、迎香、合谷、少商、内庭、三阴交、复溜穴;
金本草
17、手足一年四季发冷怎么贴?金本草
贴心俞、胃俞、肾俞、次髎、关元、内关、合谷、后溪、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18、从腰部到下半身都痛贴哪里?贴肝俞、胃俞、肾俞、次髎、期门、关元、三阴交、太溪、太冲穴;
金本草
19、月经不调怎么贴?金本草
贴归来、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命门、关元、中极和阴陵泉,每次选3-4个穴位。
20、失眠贴什么穴位效果更好?输入标题治疗失眠:贴神门、心俞、肾俞、百会、足三里、太溪穴;肝气郁结加阳陵泉、太冲;肝肾阴虚加三阴交;水饮痰浊加丰隆、中脘;肾阳虚加命门、关元、气海;肝脾不和加肝俞、脾俞;心脾两虚加脾俞、三阴交。
金本草
21、鼻炎患者贴什么穴位效果好?金本草
贴风池、肺俞、印堂、迎香、合谷、足三里。
22、眼袋很大贴哪里?中医认为“上眼皮为脾所主,下眼皮为胃所主”,所以眼袋和胃气虚有直接关系;贴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四白、关元。
金本草
23、眼皮常跳动很厉害是怎么回事?输入标题金本草
眼皮由脾胃所主,春天主肝木,肝木克脾土,肝气虚,疏泄不畅,会被脾土反克,脾土不受克制,才会发生眼皮跳动,主要是肝气虚的表现,也有可能是肝脾两虚,应该从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入手贴敷。
穴位是:肝俞、脾俞、肾俞、期门、中脘、关元、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可以分成两组,隔日轮流贴敷。
24、上脘中脘下脘各自功用是什么?上脘、中脘、下脘三穴同属任脉且位置相近,处于中焦胃脘部,都能治疗胃脘部病变,但是功能却同中有异:
上脘:偏于抑冲降逆,主要治疗中焦胃失和降所致的上逆呕呃诸症,尚可宽胸利膈,治疗上焦气机不利等症;
中脘:重在和胃理气,在健脾和胃、益气消积的同时,主要调理肝胆脾胃气机不利诸症;
下脘:偏于消导通降,能将胃所受诸邪通过下传肠腑消散,给邪以出路,所以长于治疗胃肠气机不通诸症。
简单说就是如果胃脘部不适,有呕吐、呃逆等症状的用上脘;有胀满、积滞等症状的用下脘;而脾胃不和或者肝脾不和所导致的上腹疼痛、泄泻、便秘等症状用中脘。
临床可以辩证选取单穴,也可三穴同用。
台湾金门赞赏